从1935到2020有毒

-------------------- 第126章 春节前的行动 --------------------(第1/4页)

cv33黄克魔改版,点#符号

在收到了第一批苏联专家发出的电报后,根据他们的意见,第二批四十名专家,在十天后乘三架飞机飞抵延安。

象上一次一般,飞机返程时,从延安带走了五十名红军干部。这批干部将被 送到苏联的“落后的工厂”里,突击学习和实习三个月到半年不等的时间。到目前为止,红军这边前后已经向苏联输送了五批人员,三批是通过天津港走船运,两批则是搭乘返航的苏联飞机。

此次的三架飞机,除了空运人员外,还随机携带了六挺马克沁-托卡列夫轻机枪和一批空弹带,该枪是应苏联专家的意见,为现有的cv33坦克准备的武器。(该枪供弹具:100发弹鼓或250发弹带)

在苏联,从1925年到1928年,马克沁-托卡列夫气冷轻机枪前后一共生产了2450挺以后,就再也没有生产过。这种轻机枪进入部队服役后,反响不错,但可惜的是生不逢时,更先进的dp-27轻机枪这个时候诞生了,然后早早地就由昨天的“小甜甜”,变成今天不受人待见的“石榴姐”,被打入冷宫扔到仓库里吃灰。

历史上:1937年到1940年间,苏联为了牵制东方的日军,向中国出售军火时,把这种基本上已经是库存的产品搬了出来,前前后后,一共卖了1400多挺,差不多占这种机枪产量的2/3,外加上支援正在内战的西班牙共和军一部分,基本消耗完毕。

苏联人淘太他的主要原因,是嫌他偏重。不过这种落后的武器到了机枪极端缺乏的中国以后,反而成了先进武器,主要装备中央军的精锐部队――比起中国这边动不动就要好几个人抬的水冷式马克沁,风冷设计的马克沁-托卡列夫轻机枪却是太轻了,全重只有十四公斤,一名士兵就可以扛着走。

苏联专家向国内索要这款机枪,看中的是他体积小,可用弹链供弹,稍作改进就可以直接作为坦克机枪使用。

第二批援助红军的苏联专家里,其中有两位是装甲兵学校的教官。在延安的装甲兵学校,两人看到了那四辆作为教具的cv33坦克。

这四辆坦克和意大利人最初提供时相比,早已经面目全非,爹妈难认。

坦克身上的铆钉全部都被拆除,正面垂直装甲板也被完全剥离,而后换上了苏联提供的15毫米装甲板,以大概70度角左右倾斜角,焊接安装在车正面首上。改进后的坦克正面首上装甲,不再是恶心的阶梯锯齿形状,而是类t34般的一整块光洁的整体装甲板,只在右侧驾驶室开了道观测缝,至于左测那硕大的机枪口,则完全取消了。

――黄克当初向苏联索要装甲板,就是为了替这辆坦克进行装甲改造。所有的铆接部分,全部换成了焊接――历史上意大利人制造cv33时,不是不懂得焊接的好处,可是由于自动化焊接水平不足,工人手动焊接质量不稳定,最好只好老实地换成铆接。

但焊接这活,难不倒黄克这个高级技师。有强迫症的他,怎么都看坦克全身的铆钉都不舒服,待在延安不多的几天,硬是下场亲自动手,用一天的时间把四辆坦克身上的铆接全换成了焊接。

有强迫症的他,不把这款意大利的豆坦克魔改,榨尽最后一分潜力就是不甘心。离开延安后,他在天津和上海又或采购,或干脆自制,又弄回了一些辅助配件送到延安,对坦克进行再次的魔改。

但最夸张的改进,是黄克用拆下来的装甲板边角料,加上苏联援助的多余装甲板,加上其他乱七八糟的材料拼凑,硬是给坦克手动焊出了四个机枪炮塔装上,然后又亲自下场用其他地方弄来的材料,再次的七拼八捧,加上自己手动加工,硬是做出了整整四套的炮塔转动装置。

苏联的坦克教官登上这辆坦克,试着操纵炮塔时才发现,这辆被某个“强迫症晚癌期”高级技师的疯狂魔改,其自制的机枪塔,居然是使用极为奢侈的电转动设计,电池就安装在机枪手的屁股下。

这个时期,全世界的坦克除了德国外,其他的国家的坦克都没有电台,苏联坦克教官到来时,却看到红军的坦克兵,正在苏联技术人员的指导下,正要往四辆坦克的背上安装对讲通讯电讯台――该电台是花大价钱从美国进口的,刚刚到货。为了保护通讯电台防止被子弹打坏,他们还在电台外面额外增加了一个十毫米的装甲盒罩住。

黄克不惜一切手段给坦克加上机枪炮塔,是因为这款意大利的坦克实在太矮,就算充当移动堡垒掩护步兵进攻,其高度也是不合格的。加上机枪塔后,勉强可以给猫腰进攻的步兵提供掩护。

黄克真正想安装的是美制的老干妈机枪,相关产品他已经通过张学良的关系秘密向美国订货,暂时还没有到货。装备马克沁-托卡列夫轻机枪,不过暂时的权宜之计,因为就在下个月,红军东征前准备的第一战,这四辆坦克会将会扮演极为重要的角色。

当时奥维上尉对他的副手阿布拉姆中尉道,手上摸着装甲板间的悍缝惊讶不已,

他在心里道:

“给这四辆小玩具加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