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到1949

-------------------- 第236章北一辉中国行 --------------------(第3/3页)

北一辉明白怎么回事,在火车上的时候,继续和身边的这些人聊天。

“我先看了他的书,二二六后,我在日本坐牢的时候,又看了李润石主席的书,”

“在日本坐牢?什么原因?”

北一辉犹豫了一下,答道:

“策划参予二.二六,还有......涉嫌谋害天皇,这是我的罪名!”

此话一出口,北一辉立刻发现周围围观他的人看他的眼神,敌意一下子少了七八成。

“谋害天皇?啊,你是日本**,是自己的同志?”

北一辉:“噗!”

会因为北一辉一句话就把他误认为是“日共”的人,当然是那两个年青的学生,不过那个后来的车站上车的,年长的保卫处的军人,却没有被北一辉的话唬住。

接下来的时间,依旧是在闲扯和侃大山中渡过。北一辉向这些人讲解了黄克写的同一本书三个不同国家发行版本的内容和侧重点不同之处,而对面的中国人,则明显对“二.二六兵变”极感兴趣,也追着问他这个二二六兵变的重要人物相关的事宜。

“二二六兵变,注定不可能成功。原因很简单,天皇陛下,并不站在我们这一边的!”

北一辉叹息道。他坐了一年多的牢,也学习了一年多,终于也有所长进,有所领悟中。

火车先在天津停靠,这时“北一辉来访”的消息,已经通过无线电报传到平津。在天津站这儿,前面负责监视北一辉的人全都撤下,换了一批更高级别**保卫干事。

一上车,他就用日语自我介绍道:“北一辉先生吗?在下林长河!”

“这不是你的真名吧?”

“革命工作需要,暂时还不能用真名。”

潘汉年厚着脸皮道,这回却换回了中文,两人面对面坐着,继续聊天。

在知道了北一辉特殊的身份后,他的座位已经被调到了车头的列车长室的单独包间里。

作为交接人的潘汉年告诉北一辉道:

“元兴他恰好就在北平,你到了北平就可以见到他了。至于你想见李主席,这个可能要稍迟一点。”

“二二六后,元兴回国时,谈起那几天发生的事,也谈起过你。”

“他是怎么说我的?”

“追求进步,但是走错路的革命者!”

“不出所料,我也是这么想的。”

“哦......”

“我今天坐火车过来的时候,遇上几个年青人查我的身份,他们很年青,但你也很年青!”

北一辉看着潘汉年,由衷地感叹着――对面的他今年才三十一岁,也是年青得夸张。

“元兴,他到底多大?”

“勉强二十岁吧!”

“真年青,真了不起!”

北一辉感叹着,他又想了火车上遇上的查身份的年青人,全是青春热血,激情无限的少年郎。只是一接触他就闻出来了,和充满腐朽臭味的南中国不同,北中国这边,当真是少年中国。

“确实很了不起。”

由于有纪律,潘汉年说话很小心。

北一辉指着桌上的三个版本的《菊与刀》问潘汉年道:“这本书里的内容,不象是十八九岁的年青人能写出来的,他真实的作者,是李润石主席吗?”

“这个,我觉得你遇上他后,可以当面询问他。”

北一辉点了点头,没有再多问。

一个是历史上有名的谍王,一个也是摸爬滚打了几十年的老油子,两人在讲话聊天时,就显得很小心细心,都想从对方嘴里先试探出什么。

比起前面应对那些年青人时可以放松地侃大山,北一辉和潘汉年的谈话,两边都心事重重的后果,就是有一句没一句,时不时聊着聊着就把天聊死了。

好在天津到北平的距离很近,当天傍晚,火车抵达北平。

下车后,车站早有专门在外等候,但是北一辉却拒绝坐车。

“我已经十多年没来北平了,我想在路上走走,如果不急,我想一个小时后再坐车,可以吗?”

北一辉对北平其实很熟悉,他在这里甚至也认识不少熟人。在他的要求下,潘汉年和上级通过电话后,叫上警卫,跟着北一辉一起出了车站,在北平街头闲逛。

潘汉年注意到,北一辉边走边在观察四周,时不时还会在路边的小店停留,买东西,然后问话闲聊。

潘汉年知道,他表面 上是在闲逛闲聊,实则却是在做社会调查,他身边跟着警卫, 中国话又很好,被问的人都还以为他是**的大官。

对此,上级的意见是,让他随便看,随便聊。在走了四十多分钟后,北一辉表示够了,然后跟在后面的汽车就开过来,将他装上车拉走。、

想了一天,反思了一天,终于开弄明白,随着剧情进入转型期,后面重点的写作方向是什么了。

明天会开个新卷,同时写一个新章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