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35年1月末~3月下旬

-------------------- 第205章最后的窗口期 --------------------(第2/2页)

术。而后电影又播放了一次,第二天各部队的团长、营长带头,组织各部人马召开诸葛会,进行军事讨论,内容全是如何应付对日本人的步兵战术。

在未来的半个月里,这份军事教学拷贝连同放映机,在浙南根据地里到处游动,和他一起播放的,还有一部名为“如何组织群众开展敌后游击“的军事教学片。该片的拍摄时间更早,是去年六月就拍摄的。具体的内容,就是小黄克把后世看到的地雷战和地道战的剧情提取出来,结合历史上前三十年“反帝防修”特殊全民普及的诸如“民兵训练手册”、“民兵爆炸物制作、埋设”、“三酸两碱土化工土炸药如何制作”,“鬼子大扫荡时如何组织群众坚壁清野和撤退”,最后做出的长达两小时的军事科教片。

有的内容讲的是地雷爆炸物的制作,有的是进行的简单步兵战术介绍,但更多的却是历史上抗战时期,无数的八路军、新四军、民兵用鲜血和生命凝结出来的经验教训汇总。相关的文字材料早就印刷成书,发放到各个根据地的干部手中学习。但是光有干巴巴的文字还不够,借助电影拍摄播放,第一视角看过后更能令人印象深刻。

该片拍好后,后期是在苏联制作完成,甚至斯大林都看过,当时非常喜欢。事后他当场下令苏联宣传部门的人也拍摄几部类似的军事题材片用于民间军事扫盲。

拿下金华后,红十军在浙南的攻势就已基本停止。而接下来的时间全军不但没有休整,反而争分夺秒地开始了撤退准备前的物资转移工作。

“日本人马上就要打过来了!”

随军的宣传队,开始向新解放的地区民众,进行紧急的战前宣传。而浙南地区的一条条河流上,大批的木船在河道里日夜不停地游动的,不断地将海城市的物资运送到后方的龙泉。而后再由龙泉转移入闽浙山区。整个浙南地区的河道里,到处都是装着50马力柴油机拖船空空的声音声音在响动。

整个浙南地区,河运最繁忙的地方是刚刚解放的台州。

台州海门港这儿,一艘挂着美国国旗的五千吨级货船正在停靠在码头那儿。无数身穿暗灰色军服,戴着八角帽的红军战士,正不断地把船上的物资卸下码头,装上推车送到附近河道的轮渡码头上再转运出去。

类似的场面,已经持续了整整三天了。这三天的时间里,包括苍南港在内,共有三艘船先后入港,卸下近万吨的物资。

物资的内容,包括军火、炸药、燃油、水泥、炭素钢管、耐火材料,小高炉设备,机床机械设备等等。堆积如山的物资,令接收装备的方志敏都有种被淹没的感觉。除了一条船是从北方南下运来的军火补给外,余下的两条船,却是货真价实的美国货船。除此之外,军火船上还随船过来了上百名的苏联专家。

中央让大批有对日实战经验的官兵乘海船南下加入红十军,就是为了补充他们对日军战斗经验的缺失。

和江北地区不同,北方的红军背靠苏联,有着极为庞大的大后方和军工支持,要顶住日军的“三板斧”并不难。

真正困难重重的,反而是在浙西南开辟根据地的红十军。未来抗战暴发后,他们远离中央,没有北方的军方支援,一切又都只能靠自己,这里未来的战争条件将极为艰苦。所以在淮南战役结束后,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前的最后一点窗口期,中央方面正不惜一切代价地往这里输入物资和人员。

美国货轮,自然是杜邦这位“中国人民的老朋友”提供的,一条货轮上装载的全是杜邦公司生产的炸药和发射药,全部用特制的容器密封好运到中国,另一条货轮上则大部分是各种小五金机器、在美国订购建造小型炼铁厂土高炉的必须设备材料。

而去年黄克托张学思在意大利订购47炮时,那十门意大利炮到货后一门不拉的全部转交给红十军。

之所以从美国输入物资,原因有二,一是冬季海参威港外海结冰的原因,那里的海水现在才刚刚开始化冻。另一个原因,却是要考虑日本侵华战争爆发在即,日本海军很可能会直接在海上拦截苏联支援的军火船――后―者却是日共那儿提供的秘密情报。

随着船过来的苏联专家,除了一部分是技术军官,要在未来给红十军的官兵上军事课,提升操纵火炮的技能外,余下的人都是要帮助红十军在未来在根据里建立“土军工”的技术人员。

“建几座土高炉,能年产几千吨铁,能自产迫击炮,能自制迫击炮弹,能大量地复装子弹。”以上这些是中央对于闽浙赣根据地未来军工建设的期望目标。

比起北方相对较好的战略形势,浙南根据地的环境却相对要恶劣得多。在这最后的窗口期里,红十军收到的物资看似很多,除非黄克出手,否则在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这将是他们获得的最后一次大规模物资补给了。

方志敏被派到这里时,李润石主席就曾这样对他评价这里道:

“闽浙赣根据地,会是未来几年里,全中国最好的炼钢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