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到2020年多少年

-------------------- 第245章资本主义的极限 --------------------(第2/3页)

史上,其性能三围都堪称完美的“神车”――唯一的缺点就是,造价奇高,生产成本堪比t34.(主要是其鬼畜的发动机动力强大,却奇贵无比)最后只造了70辆就因为战争爆发停产。

而这个位面,这款t50却因为黄克的出现,却在科什金手上被魔改修正后,以t34坦克的瘦身简化版,被提前具现了出来――二者的关系,就和中国的59式坦克与62式轻坦的关系相似。科什金的设计团队里的人,在已完成的,却还未完善的t34样车的基础上,“适当”地缩减设计,就弄出了这款缩水的“t34”轻坦。

由于重量大减,26吨级的车体没有解决的问题,在20吨的车体上就直接“不治而愈”。

为了加快进度,大黄克特地去了一趟芬兰,到现场把全世界唯一现存的那辆t50坦克“摸”了个遍,还从俄罗斯那边弄来了t50和t54的设计图纸好好地瞧了一遍。

为了保证该车能提前面世量产,其还在测试过程中,黄克就亲临哈尔科夫工厂,随车测试,就是利用自己的能力提前发现该车在行驶中出现的各种隐性机械故障。有他相助,t50坦克的完善过程就相当地迅速,从最初的立项到通过第一轮的验收开始小批量的试生产,前后只用了不到八个月的时间。

和历史上的同名车相比,其重量多了六吨,发动机使用的是bt7坦克的同款汽油发动机,主要火炮却换上了新研制的57毫米坦克炮,最大公路时速达到了五十五公里。

黄克给予的评价是:综合战力在未来德国的50/60倍径的长管三号坦克之上,就算遇上四号f2型也能斗得不相上下,用来对付日本未来的97奇哈坦克,那门截短炮管的57炮还有些威力过剩。所以所事后他建议斯大林按三号车的标准,侧重于反步兵的型号来量产――反正被76毫米榴弹正面轰中,也能直接炸开未来97式坦克的正面装甲。(历史上:bt7a坦克就是使用l10,同款的76榴弹炮)

黄克的这个建议和远东苏军提出的要求不谋而合,斯大林当场就批准了。

八月十日这天,在看到又一款“先进装备”提前诞生,斯大林心情非常地好,当晚在克林姆林宫举行了一次酒会。戒酒已有半年的斯大林,难得地破戒举起了手中的葡萄酒杯。

而到了八月十五日,两位来自挪威的外国人来到苏联,给斯大林带来了另一个好消息。

他们是来找黄克的,见面之后,这两人告诉黄克,他因为对半导体的研究,以及发明了晶体管,已被挪威科学院一致通过,获得今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这是中国人第一次获得诺贝尔奖。

“大抄袭者”黄克能如此顺利地拿到诺贝尔物理学奖,这中间有两个人功不可没。

一个人就是斯大林。

四月份的战争爆发后,晶体管电台第一次登上了远东的战争舞台。中苏两家的飞机坦克和地面步兵,都大量地使用这款装备,不过在战争中也有不少电台因为各种原因落入日军的手中。

当时日军上下拿到轻巧的晶体管电台后,全都震惊万分。而后又有部分电台,通过各种渠道先流入日本的秘密盟友德国手中,而后英法两国也拿到了样品。

在晶体管一事上,斯大林从一开始就不想保密。原因很简单:二战前期德国最大的优势,就是电台优势,斯大林巴不得英法两国能象他一样能完成弯道超车,早早装备晶体管电台以抹消德国人在这方面的优势,在这事上根本就不想保密。

在四月份的战争爆发的同时,他就让人以黄克的名义,在国际上发表了一大堆和半导体、晶体管制造有关的论文,瞬间引发轰动。一下子让黄克这个“头号**间谍”,成了“科技名人”。

在斯大林和**联手为黄克伪造和对外公开的身份档案里,黄克是苏联莫斯科大学提前毕业的高材生,半导体研究才是他的专业,去中国当间谍,纯粹只是“意外”,科研才是他的主业――这一点有其早期在交通大学短暂地讲学经历和著名的“黄克两百道”为证。

而另一个把黄克推上诺贝尔物理学奖神坛的人,却是黄克的老朋友皮埃尔.杜邦先生。这个精明而贪婪的资本家,在尝到了链霉素收割的大甜头后,得知黄克和艾琳娜这对情侣又弄出了“革命性”的发明,他第一时间就想到:又一个可大炒作,在股市上大收割的机会来了。

六月份的时候,皮埃尔.杜邦就飞到莫斯科,找上斯大林,谈判晶体管技术转移的话题。和链霉素的情况相同,苏联这时也是面临空有制造理论,却无法解决大规模量产半导材料的生产问题。现在制造的晶体管的核心材料全是大黄克从21世纪传送过来的――放在这个时代,其实就算是再过二十年也不一定能造出那些东西。

当时黄克很有良心地对杜邦说:“这东西我们只掌握了试验室小批量生产的技术,离工业化量产还是有些距离的。”

但是,已经尝过金融收割甜头的老杜邦哪里会信他的话,哈哈大笑地摇头道:“这不重要,这不重要!重要的是,这是一个全新的卖点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