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剑桥留学的中国名人

第66章 青年学者交流会(第1/2页)

那一吻,让李奇维和王路遥的关系破冰一大截,现在他能经常占些小便宜了,连带着香岚也逃脱不了他的毒手。

不过李奇维从来不同时犯浑,而是尽量避免尴尬。

他一个后世的博士,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跟爱因斯坦都能称兄道弟。

却从来没有人教过他,该怎么同时和两个女孩相处。

尤其是两人都对他死心塌地,他不忍心冷落任何一个人。

李奇维只能感叹这个时代的特殊性,让他能有如此齐天之福。

换到后世,那只有修罗场一个结局,李奇维肯定会被喷到本书结尾。

但是王路遥和香岚倒是没有多想,二人依然情同姐妹,形影不离。

不过香岚总是因为自己丫鬟的身份,把地位摆低,对此,王路遥只能随她去了。

这几天,李三经常去剑桥大学收信,都是世界各地的年轻人寄给李奇维的,信中充满了对他的敬佩之情。

原来,自从李奇维连续发表《量子论》、《光电效应》、《光的波粒二象性》三篇重量级的论文后,他在年轻学者的心中已然被神化。

时间进入20世纪后,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正是年轻人崛起的好时机。

物理学也不例外,李奇维的横空出世,给了这些年轻人极大的鼓舞。

大家都想在时代的浪潮中,勇往直前,做一个弄潮者。

李奇维翻看这些来信,主要都是物理化学领域的研究者,也有少部分生物学和医学领域的。

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

脑海里不断地蹦出写信人的信息,要么是未来的诺贝尔奖获得者,要么就是有特殊贡献的名人。

然而此刻,他们都是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或者刚刚崭露头角,想要在学术上扬名立万。

李奇维的虚荣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咱老李现在也是这些大佬仰望的对象了。

他忽然有了想法,准备给看顺眼的人回信,邀请他们来参加第一届物理和化学青年学者交流会。

没错,这就是他和索尔维商议后的名字,会议时间定在8月30号。

李奇维对人员的年龄做了限制,必须是35岁以下的才可以。

索尔维一开始表示不解,为何会有这个奇怪的要求。

李奇维解释说,科学领域,有时候年龄也是一个很重要的限制因素。

年龄越大的学者,他的思维不仅开始退化,而且往往更容易偏向保守。

所以,创新的科学思想经常是由年轻人提出的。

并且,年轻人也需要一定的话语权。

如果总是让行业宿老讨论问题,那么所在领域就会逐渐僵化,最终成为各利益方的自留地。

年轻人的加入就是一个刺激,让行业能摆脱一潭死水的困局。

最重要的是,投资未来才是最疯狂,杠杆最大的投资。

就这样,李奇维成功说服了索尔维。

而索尔维选择物理和化学两个领域的理由很简单,他自己的产业就是化学领域的,当然希望结识化学家。

至于物理则是他的爱好,因为不用做实验就能研究。

果然有钱人的想法就是这么朴实无华。

后人无法理解,为何这个时代的大佬对科研的兴趣那么大,财富自由了不去享受,就想做研究。

李奇维也赞同索尔维的安排,因为化学家相比物理学家,对于物质生活的贡献绝对更大。

化学所催生的各种化工体系,是他未来的战略重点,所以多认识一些化学家十分必要。当然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

李奇维最近有时间就会思考科学之城的建设问题。

其中一块核心的内容就是人员组成。

本来他的想法是,科学之城只接受华夏人,外国人最多只能有几个。

但现在他的想法变了,如果排挤非华夏人,那么科学之城的“科学”二字就名不副实了。

无数的历史经验告诉后人,固步自封和骄傲自大带来的都是灭亡。

科学本来就是不同思想之间的碰撞,如果人为加上限制,那就不是科学,而是政治学了。

只要设置一定的标准和底线,就能以海纳百川的胸怀,让全天下的科学家为己所用。

他想建立科学之城的目的,不是称霸世界,而是守护华夏。

在此基础上,推动科学的发展,造福全人类。

至于是否会有野心家混入其中,如何防范,这些只能等以后真正实施再说。

如此庞大的工程,不是一朝一夕的,他可以边干边学。

人类历史上都没有出现过这样的存在,全是科学家或者科研人员组成的城市。

那里会是一种什么样的管理制度,如何自保等等。

哪怕李奇维是穿越者,他也不可能有这方面的经验。

所以他对未来充满了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