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剑桥留学的中国名人

第89章 李奇维名传天下!(第2/3页)

天,全世界几乎所有科学领域内的报纸、杂志等,全部紧急加刊。

报道这则期待已久、震撼人心的消息。

第一届诺贝尔化学奖的获得者是:荷兰化学家范托夫。

第一届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获得者是:德国医学家贝林。

第一届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获得者是: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清国物理学家李奇维。

物理学奖受到的关注最多,此刻三人成为所有物理研究人员心目中的神话!

伦琴和普朗克都是物理学宿老,本就是著名大学的教授,得奖虽然让人震惊,但却没有什么刺激。

仿佛是理所应当的事情。

然而李奇维就不一样了,他的特殊性,瞬间让诺奖的神秘性和新闻性得到极度扩散,吸引无数人的眼球。

远远超出了科学领域的范围,变成街头巷角,人尽皆知的谈资。

上到首相国王,下到工人白领,全部都对这个消息感到好奇。

一个年仅21岁的博士生,而且还是清国人,竟然能获得物理领域的至高奖项。

力压无数大神,拔得头筹。

这种极富戏剧性和颠覆性的故事,才是人们喜闻乐见的。

尤其是还涉及到那个神秘的东方古国,更能撩拨所有人的心弦。

那些有名的大报,已经准备派出采访人员,采访李奇维,企图获得第一手的独家资料。新闻最喜欢的就是新奇,尤其还是诺奖这种,范围足够广,影响足够大的事件。

再加上李奇维的清国人身份,到时候绝对是话题中心,不愁销量。

一份好的报道,甚至能让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报,一夜成名。

因此,不少报纸老板都在摩拳擦掌,私下动用关系,希望能见到李奇维。

接下来几天,诺奖的消息没有降低热度,反而愈演愈烈,影响范围迅速扩大。

处于风暴中心的李奇维,正忙得不可开交。

他通过电报,向伦琴和普朗克道喜,二人显得很平静,并邀请李奇维找个时间过去,为他庆祝。

如今德国一下子有两人获得物理学奖,一人获得生理学或医学奖,这极大地提高了德国民众的自信。

而且物理学奖的第三人,李奇维还算的上是普朗克的弟子,更是凸显出德国的深厚科学底蕴。

李奇维表示自己一定会去,感谢普朗克的支持,没有他,也就没有自己的诺奖。

法国,居里夫妇和贝克勒尔,也向他表示祝贺,并希望他能过去演讲一次。

这是法国政府和巴黎大学的请求,李奇维深感压力巨大,表示有时间一定前去。

虽然这次法国诗人普吕多姆获得了文学奖,但是影响力还是比不上李奇维。

这是时代造成的,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影响,对社会的改变太大了。

加拿大,卢瑟福在电报中为李奇维感到高兴,并表示完全在他意料之中。

他为不能当面亲自祝贺而感到遗憾,同时霸气宣言,等下次他本人获奖时,两人一定要好好把酒言欢,彻夜长聊。

李奇维回他:论装逼,吾不如卢。

瑞士,爱因斯坦和格罗斯曼同时来信。

爱因斯坦在信中,为李奇维感到高兴,言语肉麻,足足写了三页纸。

但是李奇维却看的很有滋味,不时还会心一笑。

爱因斯坦还说,他对第一朵乌云的研究到了关键时期,明年一定能发表论文,到时候也争一争诺奖。

李奇维鼓励他,一定可以,那一天就是苏黎世学派震惊物理学界之时。

至于格罗斯曼就搞笑了,他在信中第一句话是:我恨诺贝尔,为什么不设置数学奖,他跟数学家有仇吗?

李奇维看完后哈哈大笑。

这家伙刚刚转到数学专业,就出现了诺奖,简直杀人诛心。

关于诺贝尔数学奖的问题,也是后世被人津津乐道的一个话题,各种传闻都有。

最广为流传的一个版本是,诺贝尔曾向一位小姐求婚,但是对方没答应,反而转身就嫁给了一个数学家。

所以诺贝尔因爱生恨,在遗嘱中没有设立数学奖。

数学领域的至高奖项,菲尔兹奖,要等到1936年才会首次颁发,而且奖金只有1.5万加拿大元。

至于奖金为什么这么少,别问,问就是数学家淡泊名利,不在乎身外之物。

除了以上比较熟悉的好友,还有很多其他人也都表示祝贺,荷兰、比利时、美国.

来自四面八方的学者们,都为他得奖感到兴奋。

从来没有哪一刻,科研工作者会受到如此大的关注。

而不是像以前一样,只能埋头钻研,默默无闻。

李奇维一一回信,没有因为获奖而骄傲自大。

很快,就连企业界的朋友,也发来了贺信。

马可尼、特雷弗、索尔维、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