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35到2020有毒

-------------------- 第121章常凯申的实力 --------------------(第2/2页)

被打崩,余下就是土鸡瓦狗不打自溃。

第四次反围剿作战时,常秃子出动五十万人,被红军打掉三个主力师,当时也是伤筋动骨,不得不休整很久才能卷土重来,原因也是如此。

薛岳现在镇守汉中,全军号称十万人,实际能打的也就两师二万八千人左右,余下的全是依附于他的一堆汉中地方民团。红军真的攻入关中,只要打垮他的主力部队,余下的那几万民团就全是菜,不用打都会自动溃散。当然,如果中央军要扩军,军费发下,薛岳就会以自己的核心主力为基础,把这些地方民团部队收编,一军变好几师,后者也算是就此一步登天。

松潘-包座之战,之所以让常秃申半天喘不过气来,原因是胡宗南的第一师,名为师,实为军,一师四旅,配制装备,放在其他军阀部队,就相当于别人的四个师,再加上一个嫡系的49师,瞬间就让常秃子损失了五个师的精华机动部队,接近十分之一的机动野战部队。

李润石主席把歼灭常凯申主力的战场定在山西,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主攻的红军能提前入场,在常凯申主力部队进场前,抢先一步“清场”:先把那些“打下手”山西地方团练地主武装保安团这类的“地方杂碎部队”一扫而空,让常凯申找不到这些替他们打下手的炮灰,然后再觅机歼灭其主力。

而在整个三十年代,随着德国军事顾问加盟相助,常凯申按照德国军事总顾问塞克特的提议,他准备组建60个国防师(也就是后世果粉们常高潮的“德械师”的由来)――这个计划其实要到1936年下半年才开始正式实行,但实际上到抗战暴发,原本计划的60个调整师,只有20个完成了“调整”,10个“调整”到一半,10个刚开始就夭折。

而1936年这一年,常凯申虽然是名义上南京国民政府首府,其政治和军事的重心,其实都在南方。长江以北他的主要势力, 由最难指挥的算起:

首先是山东境内的韩复渠的部队,约十余万人。其次是河北的二十九军宋哲部,大约为十万人。此外还有隶属于东北军的57军――因为黄克改变历史的原因,该部目前还留在河北驻地“就食”。位于绥远的傅作义35军约三万人(晋绥军体系)。东北军中的另一支,67军目前也驻扎在河北靠近山西一线。

至于即将沦为战场的山西,阎老西的主力部队名义上约有十万人。但是因为中国特色的“团练”存在,阎老西更是种田和军工高手,山西更是军工仅次于东北的强省,山西省枪多,炮多,身为老军阀的阎老西,中原大战虽然败北被迫下野,但百足之虫死而不僵,更被常秃子逼得裁军裁工厂。但他“藏兵于士绅”向来玩得极溜,需要的话随时可以从民间动员起出十万人以上的“持枪”民团。最后的就是陕北的张、杨 ,以及马步芳盛世材之流了。

上面这些部队,其实都不能算是常凯申的人。

常凯申在北方真正有影响力的部队, 一是第十三军,军长汤恩伯,主力为88, 89两师。其次是河南卫立煌的第十四军,包括宋希濂第36师、冷欣第4师等,第三就现在被钉在汉中的薛岳部。第四支是朱培德部的第三军,虽然为军,且朱培德是长期支持常秃子的铁杆,但由于不是黄埔系,其实力在反而是四支主力中相对最弱的。(甚至还被常凯申故意缩编差点引发兵变)至于第五支主力,就是原先是亲儿子,现在却变成隔壁老王野种的前第一师胡宗南部,新编第一军,战力却是五大主力中的倒数第一。

此外常凯申在湖北、江苏、河南等地,还有一些留守的新编或整训部队,由于其暂时不会北上,不在考虑范围中。此外在河北山西交界处,还有原西北军,依附于中央军的高桂滋部84师驻扎,以及原属于阎西山部,后来脱离晋系自立,依附于常凯申的商震的32军。此外还有一只非常能打的中央军部队:25师,其师长关麟征也是难得的悍将,不过这只部队目前在河南修整。

上面这五大主力,差不多就是常凯申能影响北方政治、军事格局的主要资本。由于薛岳部被钉在汉中,暂且不提,新一军更是被俘之后精气神全失,现在差不多半废了,余下的汤、卫、朱三支主力,方才是李润石主席此战盯上的最重要的目标。

在李润石主席的计划里,此次入山西作战,两大战略目标,其中之一,就是计划在山西境内重点吃掉这三支中最少一支。若能完成第一个战略目标,常凯申在整个华北地区的战略机动部队就损失大半,就不得不老老实实地坐下来谈判。

其二,才是夺取山西靠近黄河一侧的吕梁地区建立根据地,作为打入山西的最重要的契子和前进基地。不过红军在山西最后进展如何,关键还是看未来山西战役的进展和收益情况。